新聞中心

聯系我們
電話:0516-86483788/86482006
傳真:0516-86482403
郵箱:sales@xzdydj.com
地址:邳州市鐵富鎮工業園區
日本電機電子產業基地落戶經開區
點擊: 發布時間:2020/6/3 11:27:06
昨日,重慶日本電機電子產業基地揭牌暨簽約儀式現場。
投資重慶
全球經濟增速放慢了步伐,各方資本顯得愈加謹慎。但在重慶卻是另一番景象:幾天前微軟宣布入渝;昨日,日本企業集體入駐、濰柴集團要斥資百億在渝打造高速發動機制造基地和乘用車生產基地······重慶這片投資熱土,已成為海內外企業掘金的寶地。
據重慶日報消息 西部的重慶已成為日本電機電子產業對外轉移的重要承接地。昨日,重慶日本電機電子產業基地在渝揭牌。
市長黃奇帆、商務部副部長李金早、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理事長石毛博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健康、副市長劉學普等參加揭牌儀式。
據介紹,重慶日本電機電子產業基地落戶經開區南部區域,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筆記本電腦、手機終端、物聯網、云產業、3G、4G、平板電腦、智能網絡、數據中心、數碼相機、半導體等電子類產業,以及工業電器、家電、關鍵汽車零部件等電機類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設備、節能環保設備、新材料等新興產業。
當前整個重慶正在加快開放的步伐,形成了大開放的格局,成為大開放的高地
黃奇帆在致辭中介紹了重慶近年來對外開放的情況。近年來,重慶大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引進外資今年有望達到100億美元,比肩沿海省市。海外投資去年已達50億美元,今年同樣有50億美元,根據“十二五”規劃,今后五年,重慶海外投資將達30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也大幅提升,今年有望達到300億美元,明年將超過450億美元,2015年達1000億美元。
在世界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重慶的開放為何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效?黃奇帆說,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中央對西部、對重慶的大力支持。中央“314”總體部署和國務院3號文件,讓重慶擁有了特殊的政策優勢?,F在重慶有一個兩江新區,兩個保稅區,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41個市級工業園,可以說,當前整個重慶的開放態勢,和前些年的深圳、上海、天津沒什么兩樣,形成了大開放的格局,成為大開放的高地。
第二個原因則是重慶不斷改善投資環境,著力打造“五低”投資優勢。除了低稅費、低土地房產成本、低物流成本、低煤電油運要素成本、低金融融通成本外,重慶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是勞動力供應充足和穩定。重慶有800多萬農民工,一半在沿海打工,一半在重慶城里打工,近年來,隨著重慶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從沿?;氐郊亦l,就近工作,天天都能回家,不會出現一到春節就停工一兩個月的情況。
重慶高度重視日本企業的全球競爭能力,高科技、電子信息產業的制造能力,也高度重視和日本企業的合作
黃奇帆說,盡管目前面臨全球金融危機,但日本的制造業,包括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工業等,始終引領世界潮流,全球競爭優勢非常明顯;日本企業在全球的投資量很大,也非常成功,國民儲蓄率很高,這些都是抵御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重慶高度重視日本企業的全球競爭能力,高科技、電子信息產業的制造能力,也高度重視和日本企業的合作,歡迎更多的日本企業到重慶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裝備、汽摩等各種制造業。過去這些年,日本企業在重慶發展得很好,兩個在重慶已經投資十幾年的日本企業——五十鈴和鈴木,都在今年作出了擴大產能的決定。
此次設立的日本電機電子產業基地,對雙方來說都意義重大。日本電子產業發達,全球電子零部件有40%左右是日本造,但日本勞動力等資源緊張,需要向外轉移產業,選擇與中國合作,選擇到重慶落戶,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選擇到重慶落戶,不僅生產的成本低,可就近與重慶的電子信息產業,裝備、汽摩制造業配套,而且通過“渝新歐”新歐亞大陸橋,產品運往歐洲將更加快捷,物流成本更低,競爭能力也會進一步增強。
重慶有很好的區位優勢和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如何抓住以重慶為重點的西部發展機遇,對日本企業至關重要
李金早說,重慶地處歐亞大陸的核心區,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中之重,有很好的區位優勢和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無論是人力成本還是產業技術、交通,都有很好的條件。日本在渝設立電機電子產業基地,將推動中日在電機電子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方面加強合作,商務部將推動重慶日本電機電子產業基地成為對日經貿合作的示范項目。
丹羽宇一郎說,西部作為“十二五”發展的前沿陣地,重慶表現尤為搶眼。在渝設立電機電子產業基地,就是希望將重慶作為日本電機電子、筆記本電腦、相機等產業轉移的核心區。
“中國經濟的‘火車頭’正從過去的沿海向內地轉變。”石毛博行說,此次30多家日本企業來渝考察投資環境,對重慶的發展有了更大的期待。當前如何抓住以重慶為重點的西部發展機遇,對日本企業至關重要。日本振興貿易機構將幫助更多的日本企業在重慶找到商機。
- 上一篇:三相異步電動機工作原理
- 下一篇:電機節能競爭新趨勢